
土壤的熟化过程
土壤熟化过程是人类定向培育土壤的过程,指耕种土壤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向着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方向发育的过程。在这一培育过程中,人为因素处于主导地位。土壤熟化过程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一般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对土壤进行的各方面改造与培育,即改造不利的成土条件与成土过程,消除作物生长障碍因素,改造不良的土体构型,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况。
改造不利的成土条件与成土过程,是在人力可及的条件下进行的,如微地貌的改造、土壤水文条件的改善等。修梯田,筑台田,挖沟排水、修渠引水等措施就是成土条件的改造过程。改造不良的成土过程,消除土体内的障碍因素,其措施和内容复杂,主要包括铲除和打破坚硬犁底层、各类硬盘层、铁锰斑纹层,淋洗盐渍层,消除或化学改良碱化层,开明沟或设暗渠以排除土体滞水及降低地下水位,施石灰消除酸害等。
良好的土体构型应该是土体表层具有40cm的富含腐殖质的耕作层,并且有团粒结构,下部是有透水能力的稍紧层次。土体构型对土体内物质的移动、有机和无机物质及能量的交换等都有深刻影响。此外,由于地表外营力,如侵蚀、风积、盐渍、洪淤等作用,会不断改变着自然土体的构型。因此,进行耕作时,对于一些不利的土体构型必须加以改造,才能达到预期的土壤熟化方向和程度。
改善土壤水、气、热状况及调节和补充土壤养分是土壤改良的主要目标。在这一熟化措施中,施肥、灌溉、整地、耕耘等对土壤增添的物质和能量,不论在质和量上都可大大超过土壤的自然过程,它可使肥力状况急剧改变。
总之,熟化过程随农业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而不断深化。农田基本建设可为土壤熟化过程奠定环境基础,但在不同土壤带和自然区域,土壤熟化过程将各具特色。
土壤形成过程的形态学表现
随着土壤形成过程的进行,土体逐渐发生了分异,产生了一系列的土壤发生层次,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土体构型。我们将土壤形成过程中土壤发生层的产生与分化过程称为土体分异。
土体分异的本质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土体内的物质发生了垂直方向上的迁移转化。
首先,在土壤形成的总体过程中,每一种具体的成土过程,都相应地形成一个该过程的典型土壤发生层。土壤形成的生物累积过程会相应地产生腐殖质层或泥炭层,地球化学过程则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发生层次,如黏化层、钙积层、潜育层等。无疑,这是使土体发生分异的最基本原因。
其次,
桂花树栽培各种具体的成土过程,都是土体中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总体的一部分,尽管不同的成土过程发生于土体中的层位不同,但每一过程几乎都与整个土体的物质(能量)运动相联系,并常表现为相互矛盾的迁移过程。例如,由灰化过程形成的灰化淋溶层,其下必定附有灰化淀积层。由碱化过程产生的碱化淀积层,在其上一定有碱化淋溶层和其下的盐分聚集层。显而易见,由任一具体的成土过程所形成的典型土层,都与其上下土体有着特定的发生上的层位关系,甚至可以认为是一种函数关系。所以,成土过程中的物质(能量)的聚集、淋溶和淀积,也是使土体发生分异的重要原因。
其三,就具体的土壤类型而言,它都必然是生物累积过程与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统一过程,因此,土壤必定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体成土过程的复合作用下形成的,这样就更使得土体的分异过程异常复杂。
所以,各种土壤的剖面都是特定的,并由内在联系的发生土层所组成,从而形成一定土体构型。
本文转载自宝林桂花树种植专业合作社
桂花树www.baolinc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