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因素控制广域条件下土壤形成方向与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全球水、热状况差异悬殊,气候条件的空间分异,必然导致其他成土因素及其组合的空间分异,并引起岩石圈风化程度、土壤物质的转化过程,元素的迁移特点也具有地理空间上的变化,使土壤形成和发展的方向不同。
气候的分异导致岩石和矿物的风化强度的空间分异。岩石与矿物的风化强度明显受水热条件的制约,并显示出地理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温度每增高10°C,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3倍,温度从0°C提高到5°C时,土壤水中化学物质的离解度增加7倍。因此,热带的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高3倍。在热带地区未受冰期的显着影响,风化强度大,风化壳厚度可达50m以上。降水量大、土温高的地区,岩石及矿物的风化作用迅速而彻底,土壤中次生黏土含量多,
桂花树栽培黏土矿物的结构趋于简单。热带雨林地区,土壤年平均温度为34°C,矿物风化日数达360天,土壤黏土矿物为三氧化物与高岭石;温带地区土壤年平均温度为18°C,每年矿物风化日数为200天,土壤黏土矿物以水化云母、蒙脱石、蛭石为主;寒带年平均土壤温度l0°C,每年矿物风化日数100天,土壤黏土矿物形成数量少,以水化云母为主。可见,气候条件影响着风化壳的厚度与矿物转化强度。风化强度的空间分异形成了不同的风化壳类型,并使土壤的形成特点具有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气候的分异引起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异。生物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全球陆地生物群落因气候的水热组合不同而分化,不同的生物群落生产量迥异,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数量相差悬殊,土壤有机质的转化也有重大差别,引起土壤因生物群落不同而形成方向也不同,并与生物群落一样,具有地理分布规律。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物量最大的生物群落,平均净初级生产率为2OOOg/ma,中纬度森林平均净初级生产率为1300g/ma,中纬度草原平均净初级生产率为500g/ma,荒漠地带生物群落的平均净初级生产率为3g/ma.
A A气候的分异造成土壤有机质的贮存量分异土壤有机质的累积数量是由生物残体归还量与有机质矿化速度共同决定的。热带雨林植被下的土壤每年获得有机残体数量最多,但土壤有机质的贮存量很低,因为终年髙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土壤有机质矿化迅速,腐殖质合成受到抑制,土壤有机质贮存量不高。一般来说,腐殖质在水热条件为中等指标时(年均温4°C左右,年降水量450mm左右)形成数量最多,随着土壤湿度的增高和温度的下降以及土壤水分的减少和温度的上升,土壤有机质的贮存量均会减低,这种现象说明水热条件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值化的强度。
气候的分异导致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迁移多样
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过程来说,水分是元素迁移的载体。在湿润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溶;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溶,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表层遭到短暂淋洗,或在土壤表层富集。土壤元素迁移方向是土壤形成方向的重要体现。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元素迁移方向不同,导致土壤向着不同方向发展。
本文转载自宝林桂花树种植专业合作社
桂花树www.baolinc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