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分类的命名系统
目前我国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采用分级命名与连续命名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级土壤进行命名。
土纲、土类均采用单独命名法。如土纲名称铁铝土、淋溶土、钙层土等,土类名称砖红壤、黑钙土、灰化土等。
亚纲、亚类、土属、土种、变种则采用连续命名法,可反映上下级间的演绎关系和从属关系。亚纲名称由土纲名称演绎划分而命名,如铁铝土土纲演绎出湿热铁铝土和湿暖铁铝土两个亚纲;亚类名称由土类名称演绎细分,如黑钙土土类细分为淋溶黑钙土、草甸黑钙土、盐化黑钙土等亚类;依次类推,土属、土种、变种均以上级分类单元的名称演绎形成。
土壤连续命名可以较清楚地反映土壤的分类级别和土壤性状,但是,低层分类单元名称过于冗长。因此,在某些地区,土种以下的名称常用地方俗名。
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汇总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为12个本纲,27个亚纲,60个土类,234个亚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进展
1985年我国开始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1999年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专着,较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原则、方法、分类依据,列出了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各分类单元的分类检索,土壤共设土纲,划分出39个亚纲,137个土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系统拟定的诊断土层和诊断特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共建立了33个诊断层,其中包括11个诊断表层,桂花树树和
桂花树栽培20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他诊断层;建立了25个诊断特性和20个诊断现象。
诊断层
诊断层是用于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所设诊断层分为诊断表层、诊断表下层和其他诊断层三种。
诊断表层
诊断表层是位于单个土体最上部的诊断层,诊断表层并非土壤发生层中的A层,而是广义的土壤表层。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表层,可归纳为四大类:
有机物质表层类:有机表层、草毡表层;
腐殖质表层类:暗沃表层、暗瘠表层、淡薄表层;人为表层类: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水耕表层;结皮表层类:干旱表层、盐结壳。
诊断表下层_.A AA诊断表下层是由于物质的淋溶、迁移、淀积或就地富集作用在土壤表层之下所形成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土层。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表下层有漂白层、舌状层、雏形层、铁铝层、低活性富铁层、聚铁网纹层、灰化淀积层、耕作淀积层、水耕氧化还原层、黏化层、黏磐、碱积层、超盐积层、盐磐、石膏层、超石膏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磷磐。
其他诊断层
在特定条件下,土壤中物质随上行水流向上移动,或外来物质进人土壤,或土壤表层物质因环境变化就地聚积叠加于A层使其性质发生明显变化,这些特殊的诊断层归人其他诊断层,主要有盐积层和含硫层。
诊断特性
诊断特性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它可以是诊断层中的性质,也可以是非诊断层的性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共确定25个诊断特性:石质接触面、准石质接触面、永冻层次、〃值、火山灰特性、铝质特性、有机土壤物质、变性特征、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状况、潜育特征、腐殖质特性、铁质特性、钠质特性、石灰性、硫化物物质、岩性特征、人为淤积物质、人为扰动层次、冻融特征、氧化还原特征、均腐殖特性、富铝特性、富磷特性、盐基饱和度。其中《值是指田间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与无机黏粒和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计算:(土壤含水量一0.2X粉砂、砂粒含量)/(黏粒+3X有机质含量)。
诊断现象
在性质上已发生明显变化,不能完全满足诊断层或诊断特性所规定的条件,但可以作为土壤分类依据的某些土壤性质。目前建立的诊断现象有有机现象、草毡现象、灌淤现象、肥熟现象、水耕现象、舌状现象、聚铁网纹现象、灰化淀积现象、耕作淀积现象、水耕氧化还原现象、碱积现象、石膏现象、钙积现象、盐积现象、变性现象、潜育现象、富磷现象、钠质现象、铝质现象。
本文转载自宝林桂花树种植专业合作社
桂花树www.baolincx.com